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醫藥衛生綜合 > 總裝備部醫學學報 > 風洞噪聲對小鼠腦干誘發電位的影響及其超微結構改變 【正文】
摘要:目的 觀察暴露于風洞噪聲后小鼠腦干誘發電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及其超微結構改變。方法 隨機選擇昆明小鼠15只暴露于風洞噪聲環境中,于實驗前和接噪3、7d及脫噪3、7d分別測試各組小鼠ABR閾值,并分別于接噪7d、脫噪7d處死小鼠各兩只,取其耳蝸標本行掃描電鏡、透射電鏡檢查。結果 實驗前小鼠ABR閾值(18.6±6.15)dB SPL,暴露于風洞噪聲3、7d時其ABR閾值均比實驗前增高,分別為(35.00±6.92)、(44.46±8.85)dB SP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9.69、t=-13.13,P<0.05);在脫噪3、7d后小鼠ABR閾值均有不同程度恢復,分別為(37.22±9.27)、(23.75±6.63)dB SPL,與實驗前比較仍未恢復達正常水平(t=-8.699、t=-2.88,P<0.05)。掃描電鏡顯示,接噪7d時小鼠耳蝸內外毛細胞局限性片狀缺失;脫噪7d時較前有所恢復,表現為耳蝸內外毛細胞局限性點狀缺失。透射電鏡觀察小鼠接噪7d時耳蝸內外毛細胞胞核內空泡形成,細胞線粒體減少;脫噪7d后其毛細胞內空泡逐漸減少。結論 風洞噪聲能造成小鼠ABR聽閾及耳蝸形態學改變:接噪7d后損傷最重,脫噪7d較前有所恢復。ABR聽閾改變與掃描電鏡、透射電鏡結果相符。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