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醫藥衛生科技 > 臨床醫學 > 中國輸血 > 189例RhD血清學初篩陰性個體基因多態性研究 【正文】
摘要:目的了解血清學RhD陰性個體基因的多態性及其發生機制。方法從2015年1月-2018年8月本實驗室收集經單克隆IgM-抗-D初篩RhD陰性的189(人)份送檢標本,采用間接抗球蛋白法及單克隆IgG-抗-D吸收放散方法鑒定其D抗原;采用PCR-SSP方法做中國人常見RHD基因分型,并對其RHD基因10個外顯子序列做比對分析。結果本組初篩RhD陰性個體中,具有RHD基因者的比例為32.8%(62/189),完全缺失RHD基因(d/d)者為67.2%(127/189);62名具有RHD基因者:D^el型(RHD1227G>A/d)占66.1%(41/62),融合型占25.8%(16/62),包括DⅥ^Ⅲ[RHD-RHCE(3-6)-RHD/d]9例、DⅤ^Ⅱ[RHD-RHCE(5)-RHD/d)3例、RHD-RHCE(3-9)-RHD]2例、DBT-1[RHD-RHCE(5-7)-RHD/d及RHD-RHCE(3-8)-RHD各1]2例,弱D型占8.1%(5/62),含1例弱D15型[RHD(845G>A)/d]。結論弄清RhD陰性獻血者和患者個體基因的結構特點,為臨床安全輸血提供重要依據。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