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II > 社會科學理論與方法 > 中國社會科學 > 中國農村疾病譜的變遷及其解釋框架 【正文】
摘要:20世紀早期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居民深受傳染病和營養不良類疾病的困擾;在一系列干預措施的實施下,農村傳染病的發病率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下降,至今保持在低流行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慢性病的患病率快速上升,慢性病已經成為困擾農村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在生命歷程的研究視角下,結合醫學人類學對生物—社會文化整體性的強調,慢性病可分為過度損耗類慢性病和過量攝取類慢性病。前者主要是社會的經歷銘刻在身體之上,以關節炎、椎間盤疾病等為代表的慢性病是早年“苦日子”在人們身體留下的印記;后者則是生計轉型之后,物質資源的豐富和身體消耗的減少同時發生,“好日子”的快速到來使得長久遭受饑餓和勞累的身體難以適應,高血壓、糖尿病等是這種不適的身體呈現。從根本上說,過量攝取類慢性病看似源自當前“生活的甜蜜”,實則是早年經歷的身體再現。厘清社會制度、生計模式、文化心態、身體習性和健康疾病之間的復雜關系,持有對中國農村疾病譜轉變及其內在邏輯的清醒認識,有助于農村健康促進政策的合理制定和精準實施。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