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新疆農業科學 > 滴灌春小麥水分截獲量及植株氮素積累與分配特征 【正文】
摘要:【目的】研究“1管6滴灌模式”下,滴灌春小麥水分截獲量及不同品種遠近行氮素積累與轉運特征,分析其對籽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方法】在“1管6滴灌模式”下,春小麥品種來自新疆、內蒙古、寧夏等不同地區的7個品種(系),研究距滴管帶遠近不同行(距滴管帶最近行記為R1、中間行記為R2、最遠行記為R3)在小麥發育關鍵時期開花期與成熟期植株各部位的氮素積累量。【結果】“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麥生長的重要階段拔節期-孕穗期與孕穗期-開花期遠行R3灌水截獲量為59與56mm,與該時段最大蒸散量62與43mm相近;小麥品種開花期各器官氮營養指數、開花期與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積累量、轉運氮、籽粒蛋白質的行間降低幅度均小于灌水截獲量的降低幅度(R2與R3相對于R1依次降低33.6%與60.3%);小麥花前氮素轉運率、轉運氮對籽粒的貢獻率、氮收獲指數R2與R3相對于R1依次升高(津強7號花前氮素轉運率、轉運氮對籽粒的貢獻率依次降低);各器官開花期氮素積累量與再轉運氮素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811,莖鞘、葉片、穗的再轉運氮與對應的開花期氮營養指數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03、0.643、0.717,籽粒氮素積累量與再轉運氮、花后氮素積累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98與0.737。【結論】“1管6滴灌模式”下,小麥各行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不會受到水分脅迫;植株體內營養狀況越好,花前氮素轉運量越大;籽粒氮素主要來源于花前氮素的轉運,“1管6滴灌模式”下,遠行R2與R3的花前氮素轉運率、轉運氮對籽粒的貢獻率、氮收獲指數相對于R1會升高。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