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礦物巖石 > 粵東蓮花山斷裂帶高山寨鎢多金屬礦床流體包裹體研究 【正文】
摘要:高山寨鎢多金屬礦床處于粵東梅州地區,位于蓮花山斷裂帶的北西側,屬新華夏系第二個隆起褶皺帶南段與南嶺東西復雜構造帶南緣交接復合部位。研究基于詳細的巖相學觀察,對該礦床含礦石英脈中的10個石英包裹體片中流體包裹體進行顯微測溫和激光拉曼光譜分析,從而為探討其流體性質及成礦機制提供依據。通過研究分析,該礦床主要有五種類型流體包裹體,分別為:富液相、富氣相、純液相、純氣相以及含CO2三相流體包裹體。選取富液相流體包裹體和少量的含CO2三相流體包裹體進行測溫。據溫度測試結果推測,石英中的流體包裹體經歷至少兩次流體活動。富液相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分布較廣(156℃~380℃),可分為低溫區間(181℃~240℃)、高溫區間(261℃~338℃);含CO2三相流體包裹體的均一溫度(290℃~347℃)與富液相的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高溫區間的較為一致,但三相流體包裹體鹽度(0.4%~4.9%)低于富液相包裹體(1.2%~12.5%)。從本次實驗結果推測高山寨鎢礦床成礦機制為:在成礦流體演化過程中,高溫階段發生流體沸騰作用,導致部分金屬礦物發生沉淀;低溫階段成礦流體經歷了自然冷卻作用及與低溫低鹽度的流體混合作用,導致金屬礦物沉淀富集成礦。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