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中國文學 > 華夏文化論壇 > 《楚辭·九歌》文化人類學分析——《九歌》是大禹時代對偶婚文化遺留 【正文】
摘要:從漢代到二十世紀,許多學者對楚辭《九歌》的作者、性質、來源進行研究,形成了屈原抒情說、民間祭歌說、楚國郊祀樂舞說等觀點。從《九歌》文本看,屈原抒情說牽強附會之處太多,今已基本為學術界所拋棄。民間祭歌說、楚國郊祀樂舞說都有可取之處,但也各有諸多問題難以為各方接受。從文化人類學看,楚辭《九歌》是大禹時代高辛部落聯盟所創作的娛樂上帝的樂歌,是當時母系對偶婚婚戀習俗的反映。夏啟通過武力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后,《九歌》隨夏初高辛部落南遷被帶到江漢平原,被西周初年南遷到這一地區的楚部落從民間采集出來當作其郊祀上帝的樂歌。楚懷王十七年,民間《九歌》被屈原加工成為《楚辭·九歌》?!冻o·九歌》不同于《左傳》所記載的'九德之功可歌'的《九歌》,后者是大禹時代皋陶創作的、歌頌大禹功績的敘事性樂歌《夏籥》九成,即禹樂《大夏》。了解《九歌》的真相,對于我們深入理解其文學和文化價值有重要意義。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